韓國假面舞被列入人類非遺名錄,韓國隊小動作引熱議,據(jù)韓聯(lián)社報道,韓國傳統(tǒng)假面舞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基本已成定局。韓國假面舞是一種兼具舞蹈,音樂和戲劇元素的綜合性傳統(tǒng)藝術,將成為該國第22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在摩洛哥拉巴特舉行會議,決定將韓國的假面舞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委員會表示,在對韓國假面舞進行審查后,認為假面舞將口頭傳統(tǒng),表演藝術,舞蹈,音樂,戲劇等傳統(tǒng)通過制作假面的傳統(tǒng)技術進行表達。假面舞展現(xiàn)普遍平等價值,以及對社會身份制度的批判,至今仍發(fā)揮作用。假面舞中的假面在韓國的傳統(tǒng)中有著悠長的歷史。一般用于葬禮或祭祀的假面會在儀式后被燒掉,象征著驅除災難。后來,假面漸漸被用來在節(jié)慶活動上表演,作為表演道具被保存起來。
韓國假面舞被列入人類非遺名錄
假面舞,又稱儺舞,大面舞,代面舞,顧名思義,假面舞就是一種不露出真實面貌,需要帶著特制面具跳的舞,其起源與古人的原始狩獵,圖騰崇拜,巫術意識有關。據(jù)資料顯示,假面舞是朝鮮族戴假面表演的男性舞蹈。其表演綜合了唱誦,對話,舞蹈等藝術形式,并具有戲劇性。假面舞多用于表現(xiàn)諷刺性內容,情節(jié)活潑,幽默。
朝鮮族假面舞,流行于延邊等地區(qū),已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朝鮮族假面舞多在正月十五或端午節(jié)舉行。舞者頭戴各種假面具,身著盛裝,扮演神話及傳說中的仙人,英雄,鬼怪等,在鼓樂聲中載歌載舞。后發(fā)展為假面舞劇。兩者互為補充,劇中有舞,舞中有劇。農村一般在大場院舉辦,村民可在四周圍觀。它將樂,舞,唱融為一體,形式多樣活潑,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韓國假面舞被評價為融合舞蹈,音樂,戲劇等元素為一體的綜合文化藝術載體。用詼諧幽默的方式來諷刺不合理的社會問題或道德矛盾現(xiàn)象,登場人物表演多夸張滑稽,趣味性十足。假面舞還將觀眾的喝彩和倒彩納入戲中,臺上臺下互動特色給現(xiàn)代藝術以靈感。據(jù)介紹,韓國假面舞分為河回別神巫術假面舞,鳳山假面舞,江陵官奴假面劇等十三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醴泉青丹戲等5項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上就是
看上海關于
韓國假面舞被列入人類非遺名錄,
韓國隊小動作引熱議的相關內容資訊,隨著假面舞入遺,韓國目前共擁有22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宗廟祭禮及宗廟祭禮樂,盤索里,強羌水越來,男寺黨戲,阿里郎,濟州海女文化,傳統(tǒng)摔跤等。
文章來自:衡水新聞網(wǎng),載請注明出處!